当前位置: 主页 > 运营 >   正文

细心母亲发现婴儿腹部肿块,9个月大宝宝成功战胜巨大肾肿瘤

导读:小刚(化名)的到来,给家里带来了无尽的欢笑。孩子白白胖胖,长得健康,吃得多,肚子总显得圆鼓鼓的,父母也总是乐呵呵地说他是个“大肚子宝宝”。正是这个“健康的体态”

小刚(化名)的到来,给家里带来了无尽的欢笑。孩子白白胖胖,长得健康,吃得多,肚子总显得圆鼓鼓的,父母也总是乐呵呵地说他是个大肚子宝宝。正是这个健康的体态成为了一个潜在危机的开端。

九个月大的一天,母亲如往常一样给小刚洗澡。突然,她在孩子的右侧腹部摸到了一块坚硬的圆形物体。与左侧柔软光滑的腹部触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她心头一紧。母亲的直觉告诉她,这个硬块不容忽视。她立即带着小刚去当地医院检查。在做了腹部彩超之后,医生的诊断让整个家庭瞬间陷入了惊慌——小刚的右肾上长了一个巨大肿瘤,肿瘤的大小已达到十几厘米。

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父母的心情瞬间跌入低谷。他们在网上查阅了大量资料,最终决定联系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肿瘤外科张士松主任,并迅速赶往济南求诊。在医院,张士松主任详细询问了孩子的病史和症状,并仔细检查了小刚的身体。通过审阅各种检查资料后,他认为小刚的病情较为复杂,建议立即住院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住院后,小刚的病情开始进入紧急处理阶段。儿童医院的肿瘤MDT(多学科诊疗)团队迅速启动,为小刚安排了一系列检查,包括肿瘤化验、彩超、CT扫描及骨髓穿刺等。通过全面检查,诊断结果确认小刚患有右侧肾母细胞瘤,肿瘤的大小为13×11×8厘米。幸运的是,肿瘤并未发生转移,且符合手术条件。张士松主任带领的外科团队决定进行手术切除。

 

手术当天,小刚的家人紧张得几乎无法平静,而医生们则有条不紊地准备手术。几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医生们成功切除了肿瘤及其周围的淋巴结。术后第三天,小刚就恢复了正常饮食,五天后,引流管也顺利取出。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确认为右侧肾母细胞瘤。接下来,小刚将进入肿瘤内科接受进一步的系统治疗。

张士松主任团队在治疗过程中,也耐心向家长们普及了肾母细胞瘤的相关知识。这种病,也被称作Wilms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腹部恶性肿瘤之一。多数肾母细胞瘤表现为单侧,部分孩子可能出现双侧或单侧多发的情况。该病的高发年龄为13岁,常见的症状就是腹部肿块,这时就需要家长警惕。肾母细胞瘤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等。根据目前的治疗水平,经过专业团队的治疗,患儿的总体生存率可达90%

张士松主任还特别提到,早期筛查和及时诊断对儿童肿瘤的治疗至关重要。张金哲院士提出的小儿肿瘤四级战略中,I级未病战略尤为重要,家长们应时刻关注孩子的身体变化,尤其是在洗澡或熟睡时,轻轻触摸孩子的腹部或全身,检查是否有任何异常包块。如果有疑虑,及时进行彩超检查,发现问题后尽早就医,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的机会。

儿童肿瘤的预防,比治疗更为关键。通过对疾病的了解和早期干预,家长们可以有效降低肿瘤的发生率。张士松主任的团队希望通过普及儿童肿瘤相关知识,提醒更多家庭,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拯救孩子生命的关键。

尽管小刚的治疗仍在,但他已经走过了最危险的阶段。通过手术和后续的治疗,小刚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恢复的前景非常乐观。这个过程不仅是小刚家庭的挑战,也是社会各界对儿童肿瘤认知的一次普及。我们每个父母都应当保持高度的警觉,用细致入微的关怀去关注孩子的健康。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