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运营 >   正文

峄城区非遗文化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导读:近年来,峄城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转化为核心,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特色,将非遗项目融入到文旅产业的各个层面,推动了地方经济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这一系列创新举措

近年来,峄城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转化为核心,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特色,将非遗项目融入到文旅产业的各个层面,推动了地方经济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使峄城区的非遗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还为全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227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关于印发第一批全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创新典型做法的通知》中,峄城区提交的《非遗靓起来 产业火起来——峄城区以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助推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案例成功入选。这一荣誉的背后,是峄城区不断探索非遗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的实践成果,也是其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非遗进景区: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峄城区的非遗保护工作,紧紧围绕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通过将非遗文化带入景区,峄城区让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产业深度对接,使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峄城区依托丰富的节庆活动,组织各类非遗展示,让游客能够在游览景区的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通过这些活动,游客不仅能够近距离观赏石榴茶、石榴汁、石榴根雕等地方特色产品,还能通过互动参与感知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

峄城区积极搭建平台,推动山东手造与地方特色非遗项目的对接,形成了集展示、销售、互动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模式。通过节庆集市、文化展览等形式,非遗产品与文旅产品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文旅产品链条。特别是在节庆活动期间,非遗项目的展示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参与,不仅提升了峄城区的文化知名度,还带动了地方特色产品的市场需求,推动了非遗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双赢发展。

非遗进园区:文化产业化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峄城区不仅在景区层面推动非遗文化的发展,更注重在文化产业园区内实现非遗文化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通过依托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峄城区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产相结合,推动了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在盆景盆栽产业方面,峄城区发挥非遗文化优势,促进了石榴盆景的产业化生产。全区目前已拥有400余户从事盆景盆栽的大户,年产石榴盆景盆栽约20万盆,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总产值突破5亿元。

 

鲁笔文化产业园的成功案例,也为峄城区文化产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持。鲁笔文化产业园以非遗毛笔制作技艺为基础,推动了毛笔产业的快速发展。园区每年生产毛笔400余万支,远销海内外,成为非遗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标杆。通过将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峄城区不仅保护了传统的非遗技艺,还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非遗进社区:将非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峄城区的非遗文化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景区和园区,更加注重非遗与社区的融合。在非遗进社区活动的推动下,峄城区积极将非遗文化带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探索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的结合。通过普查和整理非遗资源,峄城区进一步增强了非遗文化的承载力,使其能够适应当代生活的需求。

峄城区还通过培育特色文创品牌,激发了非遗文化的新活力。通过与现代电商平台合作,非遗产品的销售渠道得到了有效拓展。峄城区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积极推广地方特色非遗产品。2024年,峄城区帮助美果来等企业成功开设了10家官方旗舰店,并组织了20余场网红带货直播,销售额累计突破2500万元。这些创新的销售方式,不仅有效提高了非遗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总结峄城区通过非遗进景区非遗进园区非遗进社区的多元化路径,有效地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通过将非遗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峄城区不仅保护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还推动了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一系列成功的实践,不仅展示了非遗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的无限可能,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峄城区的非遗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证明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并为地方经济注入强大动力。峄城区将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探索创新,推动非遗产业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标杆。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