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支售价不足十元的红霉素软膏,常常被放在药店最不起眼的位置。这支平凡无奇的小药膏,却承载了无数人的信赖与使用。自从1983年《药典》首次收录红霉素软膏以来,它便
一支售价不足十元的红霉素软膏,常常被放在药店最不起眼的位置。这支平凡无奇的小药膏,却承载了无数人的信赖与使用。自从1983年《药典》首次收录红霉素软膏以来,它便成为了许多家庭常备的药品。尤其是在皮肤科门诊,每年开出的处方数量惊人,超过800万支。但随着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的日益严峻,这支曾是“救命稻草”的软膏,是否也在悄然变成一种潜在的“慢性毒药”?
红霉素软膏的成分并不复杂,1%的红霉素与95%的黄凡士林的配比,既赋予了它抗菌功能,又使其具备了皮肤润滑的效果。根据说明书,这款药膏主要用于治疗皮肤表层的感染、轻度烫伤、毛囊炎等症状。尽管如此,许多普通人却将其误用在一些并不合适的地方,有人用它治疗脚气,有人当作唇膏使用,甚至有人将其涂抹在私密部位,似乎它能解决一切问题。
这种滥用的情况却引起了专家的警惕。药理学专家张明远教授曾明确表示,红霉素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并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过度依赖红霉素软膏,可能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据数据显示,某些地区葡萄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已经超过了68%,如果放在20年前,这个数据几乎能让药剂科主任负上渎职罪。
尽管如此,民间仍有不少误区。例如,菜市场的王大妈便热衷于推荐“自制偏方”,她认为红霉素软膏能治愈几乎所有皮肤问题,然而她并不了解,皮肤破损时,凡士林可能会堵塞毛囊,引发更深层次的感染。建筑工人老李则将其当做防冻膏使用,每年冬天都会大量购买,而实际上,凡士林在低温下反而会加速皮肤的裂伤。而一些美甲店的小妹更是将其混合珍珠粉,盲目地用于祛斑,结果却让大量患者在医院挂号看皮肤科。
事实上,红霉素软膏的年产量高达3亿支,涉及的生产企业超过42家,生产成本极低,且药品利润空间可达到300%。这也导致了不少药店导购员总是热衷于推荐它,尽管许多患者并未正确使用它。皮肤科专家李艳华主任透露,门诊中约有70%的患者会自带红霉素软膏求诊,其中不少是错误使用的例子。有人把它涂抹在口腔溃疡上,有人用它治疗灰指甲,还有一些家长拿它给新生儿涂尿布疹,完全不顾孩子可能会误食的风险。
但是,红霉素软膏并非没有任何疗效。在急诊科,曾经有一位农民工由于工伤被角磨机割伤了手掌,医生使用了红霉素软膏进行包扎,结果成功抑制了感染的发生。关键在于使用方法,涂抹的薄厚程度至关重要。如果涂抹过厚,伤口无法透气;过薄则没有足够的抗菌浓度,无法有效发挥药效。
红霉素软膏的药理机制也颇为特殊,它并不是直接杀死细菌,而是通过阻断细菌核糖体的蛋白质合成,来抑制细菌的生长。它对阳性菌效果较好,但对一些常见的阴性菌如铜绿假单胞菌则几乎没有效果。很多使用者在遭遇感染时,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一些医疗指南也对红霉素软膏的使用提出了警告。根据《创伤后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指出,开放性伤口若单独使用抗生素软膏而没有进行清创,容易形成超级细菌的温床。在使用外用抗生素时,清创和伤口处理同样重要。
随着消费者对化妆品行业的兴趣不断增加,许多护肤品牌开始关注红霉素软膏的基础成分。某些国内品牌推出的护肤产品,其配方与红霉素软膏类似,价格却高出数十倍。有些聪明的主妇开始在家中DIY护肤品,将凡士林与维生素E胶囊混合,获得类似的效果。许多人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开封后的药膏保质期有限,一旦过期或存放不当,便成了细菌滋生的温床。
有些极端的用法甚至让人咋舌。某些不负责任的使用者将红霉素软膏的空管当作容器,装入其他物质,如辣椒油、502胶水等,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节省开销,然而这种做法无疑是在自寻死路,极容易导致交叉感染。
在中国,红霉素软膏的滥用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报告,每年因滥用红霉素软膏导致的医疗支出超7亿元,相当于可为贫困地区建设300所卫生所。而这笔钱,究竟是应该由厂家承担,还是由消费者买单?这值得每一个使用者深思。
红霉素软膏虽是一种常见且便宜的药品,但由于其滥用的现象日益严重,许多人未能正确使用它,导致了抗药性问题的不断加剧。我们应当理性看待这种药品,正确了解其适应症与使用方法,避免盲目跟风和误用,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上一篇:帕金森病治疗新靶点的发现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