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春季的到来,不少孩子的抽动症状开始复发,尤其是学习压力逐渐增大时,孩子们的身心压力也随之加重。除了外部的压力因素,孩子体质的不平衡也是抽动症反复出现的重要原
随着春季的到来,不少孩子的抽动症状开始复发,尤其是学习压力逐渐增大时,孩子们的身心压力也随之加重。除了外部的压力因素,孩子体质的不平衡也是抽动症反复出现的重要原因。春季与肝脏相关,肝主风,肝气易升发,过于亢奋的肝气容易导致肝风内动,而这往往是引发或加重抽动症的根源。肝木过旺则会影响脾土的功能,导致脾虚,使得气血不能顺畅流通,筋脉也难以得到滋养,最终形成“肝风夹痰”的局面。
去年,我遇到了一位8岁的男孩,他已有近两年时间,每到春季就会出现频繁的眨眼、耸肩、清嗓等抽动症状,到了夏秋季节症状则有所减轻。孩子平时挑食,容易腹泻,舌苔淡红且白腻,脉象弦滑。经过西医诊断,确认为抽动障碍。经过中医辨证,认为他的症状属于肝郁脾虚、痰湿内蕴。
为了治疗该患儿,我们采用了疏肝健脾、化痰熄风的治疗原则,使用了柴芍六君子汤加减。该方包括柴胡、白芍、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钩藤、天麻和炙甘草等药物。除了中药治疗,我们还建议家长在家中配合每天早晚各揉腹15分钟,帮助孩子进一步调理脾胃,改善体质。
揉腹的方法非常简单,每天早晨起床后和睡前,家长可以将掌心贴在孩子的腹部,顺时针揉按36次,再逆时针揉按24次,重点按压中脘、天枢和气海等穴位。力度要适中,以孩子感到舒适为宜,每次持续10到15分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疏通气机、健脾化痰,还能安神定志,帮助孩子缓解压力,改善情绪。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孩子的抽动症状明显减轻,抽动频率减少了50%,大便开始成形,食欲逐渐恢复。坚持治疗三个月后,抽动症几乎完全消失,仅在情绪紧张时偶尔出现轻微的眨眼,仔细观察才会察觉。药量减半后,巩固治疗一个月,家长表示孩子没有出现复发的迹象,甚至身高也猛涨了不少,家长感到非常高兴。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脾为生痰之源。孩子的脾虚导致水谷不能化精微,反而生成痰湿,痰湿随着风气上升,扰乱了清窍,加重了抽动症的症状。而脾虚也导致肝失濡养,肝气横逆,形成了“土虚木贼”的恶性循环。治疗过程中,方药中的柴胡和白芍疏肝柔肝、缓急止痉,党参、白术、茯苓和甘草则有健脾益气、固护中焦的作用。陈皮和半夏有燥湿化痰的效果,能够切断痰源,钩藤和天麻则有平肝熄风的功效,做到标本兼治。
在症状加重时,我们还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治疗。例如,若抽动频繁,可以添加全蝎和僵蚕,帮助通络止痉;若食欲差,可以加入焦三仙,帮助健胃消食;若孩子睡眠不佳,可以加远志和龙骨,安神定志。日常的揉腹治疗在辅助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能够增强脾胃功能,通畅气血,帮助孩子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使得症状不容易反复。
春季是一个特殊的季节,孩子们在这个季节里容易出现各种体质不平衡的情况,在春季时,调养肝脾、畅通气血变得尤为重要。家长应当注意孩子的饮食,避免进食过多生冷、油腻、甜腻等助湿生痰的食物。春季是一个适宜户外活动的时节,带孩子去踏青、散步、放松身心,避免孩子情绪过于紧张、肝气郁结。保证充足的睡眠,尤其是每天晚上21点到23点之间入睡,有助于肝胆气血的归藏。
通过合理的中医治疗和日常生活调护,孩子的抽动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坚持脾胃调养,增强体质,能够有效避免症状复发。春季调养的过程,就是帮助孩子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让他们在面对春季的气候变化时,更加从容应对,拥有更强的免疫力。
上一篇:国药股份:勇毅前行,守护健康使命
下一篇:春季养生攻略,细致调理助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