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月19日,商务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份方案提出了20条政策措施,着重在医疗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开放和创新,特别是在
2月19日,商务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份方案提出了20条政策措施,着重在医疗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开放和创新,特别是在外资独资医院的设立和生物制药的试点方面,显示出中国加大对外资吸引的决心。尽管政策框架已经清晰,如何落实这些措施,确保外资企业的顺利进入和创新药物的快速上市,依然面临不少挑战。
《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扩大医疗领域的开放试点,并为外资企业提供更为宽松的投资环境。政策特别强调,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国将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参与生物制品的分段生产试点,并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案还提出要便利创新药的快速上市,优化药品带量采购,进一步提高医疗器械采购的可预期性。这些政策的出台无疑为外资企业和创新药的研发提供了更多机会,但要切实落地,仍需关注具体细节的实施情况。
特别是在外资独资医院的设立方面,政策给予了积极支持。外资可以在多个自由贸易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医院,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康复医院。这些医院的设立条件也严格,规定不得设立精神病医院、传染病医院等特殊类型医院,并且必须遵守国内医疗监管的规定。外资独资医院的设立条件看似简化了审批流程,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平衡外资医院的运营与国内医疗政策的对接,依然需要细化和落实更多的具体措施。
金春林,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的主任,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政策虽然明确了外资独资医院的设立范围,但如何具体实施,仍有待进一步明确。例如,外资投资方向的选择以及中医药领域的限制是否能进一步放开,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外资的投资意向。尽管外资可以设立医院,但是否能够纳入基本医保体系,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除了外资独资医院的政策外,《行动方案》还特别提到,要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的有序开放,支持外资企业参与生物制品的分段生产试点。尽管这一政策没有提供过多细节,但其意义重大。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参与,可以带动技术引进、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如何在鼓励外资参与的保持国家生物医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仍然是政策制定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创新药物领域,中国的政策支持同样得到了加强。国家药监局副局长黄果在近期的发言中提到,药监局将进一步优化审评审批流程,加快创新药物的审批速度,并支持跨国企业将原研药引进中国生产。国家医保局的改革也为创新药的医保准入提供了保障。根据2024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结果,创新药的医保谈判成功率已达90%以上,这为创新药的上市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尽管国家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如何解决医保定价和药品带量采购中的矛盾,如何在确保医保可持续的前提下支持创新药的发展,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金春林认为,医保政策不仅要促进创新药的上市,还应考虑到创新药的定价和市场需求,避免过高的药品价格导致医保压力过大,同时也要保证创新药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总体来看,《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的发布为外资医药企业和创新药物的引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确保这些政策能够切实落地,并在实施过程中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仍然需要各部门协调合作,推动政策细则的完善和落实。随着更多具体措施的出台和完善,中国的医疗行业可能迎来更多的外资和创新药物,进一步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如何平衡开放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仍将是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