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开学季的到来,各地的眼科门诊逐渐火爆起来。许多家长发现,孩子在寒假后视力明显下降,纷纷前往医院寻求帮助。如何有效地进行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呢?在实际操作中,
随着开学季的到来,各地的眼科门诊逐渐火爆起来。许多家长发现,孩子在寒假后视力明显下降,纷纷前往医院寻求帮助。如何有效地进行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呢?在实际操作中,又有哪些常见的误区需要避免呢?下面,我们将一一列举并深入探讨。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上学前并不需要检查视力。实际上,0到6岁的儿童需要进行13次眼健康检查,这是防止近视发生的基础。儿童的眼睛在出生时尚未发育完全,处于远视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远视储备”。随着孩子身体的发育,眼睛的屈光度会逐渐趋向正视,如果在学龄前的远视储备未得到有效保护,那么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很容易发生近视。早期的视力检查尤为重要。专家建议,1至3岁的孩子每半年进行一次屈光筛查,4岁以后开始每半年进行一次视力检查。这些检查能够有效监控孩子眼睛的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接下来,一些家长认为儿童假性近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行消失。事实上,假性近视往往是由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造成的睫状肌痉挛。经过散瞳后,假性近视的症状可能会暂时消失,但如果不及时调整孩子的用眼习惯,假性近视会转变为真性近视。正确的做法是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合理安排孩子的用眼时间。持续的近距离用眼无论是看书还是玩手机,都可能加重视力问题,尤其是现在许多孩子过度依赖电子设备,眼睛健康面临更大挑战。
再者,关于近视是否能够治愈,许多家长存在误解。当前的医学技术无法完全治愈近视,虽然角膜塑形镜和周边离焦眼镜等设备能够延缓近视的进展,但它们并不能逆转或治愈近视。即使是近视手术,虽然能暂时摘掉眼镜,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近视,术后眼睛仍有可能发生其他并发症,如眼底病变。家长们要理性看待近视问题,避免抱有过高的期待。
有些家长误以为少看手机、多看书就能有效预防近视。其实,看书与看手机都属于近距离用眼。长时间、持续的近距离阅读都会增加近视发生的风险。为此,在选择书籍时,可以挑选纸张颜色较为柔和的书本,以减轻对眼睛的刺激。保持良好的阅读姿势也非常重要,书本应与眼睛保持适当的距离,大约30到40厘米。
有些家长担心戴眼镜会导致近视度数加深,眼球变形。实际上,近视加深主要是由于眼轴的增长,而不是眼镜的佩戴。戴眼镜的目的是矫正视力,避免因视力不清引发眼部疲劳,进而加速近视的进展。对于有近视的孩子,及时佩戴眼镜非常重要,它能有效减缓近视的进一步加深。
至于“护眼模式”是否能防近视的说法,这也常常被误解。实际上,护眼模式只是调节了屏幕的色温和亮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蓝光的影响,但它并不足以完全防止近视的发生。要想避免视力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控制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避免长时间盯着屏幕看。使用时,保持适当的距离,调节屏幕亮度,并定期休息眼睛。
市面上有许多宣称“防蓝光”的眼镜和产品,这些是否有效呢?专家指出,蓝光本身并不会对眼睛造成直接伤害,造成近视的罪魁祸首是长期的近距离用眼。与其关注蓝光是否对眼睛有害,不如注重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
还有一些家长对网红眼药水抱有希望,认为它们能缓解眼睛疲劳,防止近视。频繁、长期使用含薄荷和冰片成分的眼药水反而可能加重眼睛干涩,甚至引发干眼症或角膜炎等眼部疾病。对此,家长们应避免盲目依赖这些非处方药物,合理使用眼药水,且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有的家长认为双眼度数差距大主要是因为遗传。实际上,除了遗传因素外,孩子的用眼习惯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躺着看书或玩手机,容易导致眼睛的调节负担不均,从而导致双眼度数差异加大。家长应教育孩子避免不良姿势,保持端正的坐姿,减少侧卧时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况。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佩戴OK镜。OK镜虽能有效减缓近视进展,但并非适合每一个孩子。OK镜属于一种医疗器械,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验配。未经专业检查和指导,不要轻易尝试,以免带来不必要的眼部问题。
儿童近视防控需要家长们的高度关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合理安排孩子的用眼时间,避免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并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家长们要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正确理解眼科专家的建议,为孩子的视力健康保驾护航。
下一篇:老年人使用手机的隐患与健康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