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月17日,由中国肥胖联盟和广东省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关于《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重大报告“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中国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1月17日,由中国肥胖联盟和广东省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关于《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重大报告“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中国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深入讨论了这一全球范围内发布的肥胖症新诊断标准,标志着肥胖症防治领域的一次重要变革。专家们聚焦如何在中国落地实施这一新标准,并结合中国特有的医疗环境与社会背景进行调整与优化。
该报告由伦敦国王学院的Francesco Rubino教授主导,联合了全球58位顶尖专家进行审议。报告提出,现有的肥胖症诊断指标——体质指数(BMI),无法准确反映肥胖症的临床特征,因此无法有效推动肥胖症的治疗与防控。基于这一认识,报告首次提出了“临床肥胖症”和“临床肥胖前期”两大分类,并为每个分类制定了明确的诊断标准。这一创新性的举措不仅解答了肥胖是否为疾病的长期争议,还得到全球75个医学组织的认可与支持。
张忠涛教授,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在研讨会上表示,这一新标准的提出具有深远意义。新诊断标准区分了“临床肥胖症”与“临床肥胖前期”,为医生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干预策略。张教授强调,肥胖症作为独立的慢性疾病,其治疗不应仅限于减重,还应考虑如何通过早期干预来防止“临床肥胖前期”向“临床肥胖症”转变。这一全新的理论框架有望推动肥胖症的早期诊断与干预,从而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在报告的建议中,提到了肥胖症诊断中常用的体质指数(BMI)作为单一测量指标的局限性。报告指出,BMI虽然简便易用,但它并不能全面反映个体脂肪的分布情况,导致了肥胖症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不足。为此,报告提出了包括18条成年人和13条儿童青少年的临床肥胖症诊断标准,旨在通过多维度的测量与综合评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与早期识别的能力。这一改变为肥胖症防治带来了新的思路,尤其在中国,随着肥胖症患病率的逐年上升,新的诊断标准显得尤为迫切。
根据中国肥胖联盟的数据显示,肥胖症已经成为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的危险因素,而超重与肥胖人群的患病率持续上升,成年人的肥胖症患病率已达16.4%。对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指出,未来肥胖症的治疗不仅仅局限于内分泌科,其他科室如呼吸科、心血管科、神经内科等都将逐步参与到肥胖症的防治当中。随着治疗范畴的扩展,肥胖症的研究将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而是向跨学科的模式发展,这一变化有助于全面提升肥胖症防治的效果。
研讨会还特别强调,肥胖症的诊断与防治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不同的文化与医学背景,如何将这一新的国际标准适应到中国的现实情况中,成为会议讨论的焦点。专家们一致认为,在中国实施这一标准时,必须结合中国的医疗体系、社会文化以及饮食习惯等因素,对标准进行一定的调整。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方面,需要进行技术与人员的双重培训,确保新标准能够顺利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专家们也提到,针对亚洲地区特有的人群特征,可能需要开发更加适合本土的肥胖症诊断标准。中国肥胖症的防治问题亟待解决,而基于本土实际的标准不仅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也能为全球其他地区提供参考。在中国,肥胖症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如何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诊断标准,并结合现有的公共卫生政策与医疗资源,已经成为推动肥胖症防治工作的关键所在。
从全球范围来看,肥胖症的防治越来越得到各国政府与医学界的重视。随着肥胖症诊断标准的创新与多学科合作的深化,未来的肥胖症治疗不仅仅是医学领域的任务,更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专家们希望,随着新标准的不断完善与落实,肥胖症的防治能够覆盖更多的患者群体,帮助更多的肥胖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与治疗。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布的“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为肥胖症防治领域提供了新的方向。这一标准的提出,不仅仅是肥胖症诊治的一次理论创新,更是全球医学界对于这一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深刻反思。随着这一标准的不断细化与本土化,肥胖症的防治工作有望迎来更加精准、全面的发展。
上一篇:六气与人体健康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