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泉州,这座位于福建东南沿海的古老城市,作为中国的著名侨乡,承载着无数华侨华人的记忆与情感。从几百年前的海上丝绸之路,到今天的全球化大潮,泉州始终与海外华侨紧密相
泉州,这座位于福建东南沿海的古老城市,作为中国的著名侨乡,承载着无数华侨华人的记忆与情感。从几百年前的海上丝绸之路,到今天的全球化大潮,泉州始终与海外华侨紧密相连。作为世界上最具侨乡特色的城市之一,泉州的人口中,华侨及其后裔占据了显著比例,散布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1月1日起,泉州正式施行《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这一立法不仅为泉州华侨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法治保障,更为保护与活化这片历史土地注入了新的动力。
泉州自古便有“十户人家九户侨”的说法,现如今,这个城市的侨籍人口依然庞大,全球约有1000万泉籍华侨华人。许多泉籍华侨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打拼、成家立业,他们通过捐资建房、修缮祖庙、捎寄侨批、带回异域风物等方式,表达着对家乡的深情厚意。这些活动不仅塑造了泉州与海外的深厚联系,也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历史遗存。这些遗存见证了泉州独特的侨文化,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通过对华侨历史遗存的清晰界定,规定了华侨历史遗存的类型,包括不可移动的华侨故居、祖厝等,以及可移动的侨批、文书等。这一法规的出台,不仅为这些遗存的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更为泉州的华侨历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泉州市副市长姚飞表示,泉州通过这一举措,能够密切连接海外侨胞与家乡的情感纽带,同时也为泉州建设“海丝名城”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泉州近年来在保护华侨历史遗存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实践。例如,泉州采用低冲击、微干扰的“绣花”功夫,修缮了160多处华侨历史建筑。这些建筑不仅保留了其历史风貌,还通过巧妙的设计与修复,使得它们与现代城市环境和谐融合。而且,泉州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保护上,更注重将这些历史遗存与当地的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推动了历史遗存的活化利用。
永宁镇的华侨历史纪念馆以及200多个精品乡村侨史馆、侨领馆等,就是这一理念的成功实践。每一座华侨历史纪念馆背后,都有着一段感人的侨乡故事。走进这些纪念馆,游客们不仅可以了解华侨的历史足迹,还能感受到泉州与世界的深厚情感。这些历史遗存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连接泉州与海外侨胞、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其中,陈光纯故居的改建与开放堪称一大亮点。作为旅菲华侨陈光纯的故居,经过改建后,成为了泉州侨批馆。这座小小的馆内展示了华侨与家乡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通过一封封侨批信、一个个历史文物,泉州讲述着华侨的故事,传递着他们对于家乡的深切眷恋。在这里,侨批这一历史文化符号不仅得到了保护,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近年来,泉州还推出了双语侨批歌曲和侨批主题文创产品,使这一文化品牌更加生动、丰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与侨胞前来参观。
晋江梧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同样值得关注。被誉为“华侨建筑博物馆”的梧林村,以其丰富的侨文化资源和古老的建筑风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与游览。近年来,梧林村注重创新业态,建设了传统非遗体验工坊和沉浸式戏剧演出点,让这座古老的侨村焕发了新的生机。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南洋咖啡、穿着娘惹服饰,还能走进德越馆,感受“一楼一馆一出戏”的非遗魅力。这种新颖的文化体验方式,成功地将“历史保护”与“现代体验”相结合,使得梧林村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在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刘伯孳看来,陈光纯故居和梧林村的保护与改造为后续的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提供了成功的范本。他指出,华侨历史遗存的保护,最终还是要落脚到活化利用上。历史遗存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建筑,它们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只有通过合理的利用,才能让它们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变迁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将历史遗存与现代生活融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现实中仍然存在许多华侨后人在保护历史遗存方面面临的困境。许多尚未为大众所熟知的侨厝、侨批遗址,依然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刘伯孳希望《条例》实施后,能够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这些遗存的保护和利用中来,特别是那些尚未被挖掘的遗址,应该得到更多关注与保护。他呼吁,相关部门应当出台更加具体的实施细则,为华侨历史遗存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多的保障。
总结来说,泉州通过《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的实施,展示了对于华侨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担当。这项法律不仅为泉州的历史遗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护,也为历史遗存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保护与创新结合,泉州成功地让这些华侨历史遗存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使得这些承载着深厚乡愁和文化记忆的历史遗存,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家乡与世界的重要桥梁。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这种历史遗存的守护与创新,不仅是对泉州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华侨精神的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