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初冬时节,站在兰州市的“两河口”,这里不仅是两条大河的交汇点,还是一场生态修复的缩影。湟水河与大通河在此交汇,清澈的河水轻轻流淌,曾经污浊的水域,如今已焕然一新
初冬时节,站在兰州市的“两河口”,这里不仅是两条大河的交汇点,还是一场生态修复的缩影。湟水河与大通河在此交汇,清澈的河水轻轻流淌,曾经污浊的水域,如今已焕然一新。自今年九月起,位于“两河口”的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基本完成,整个生态长廊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了市民和游客的新打卡地。这个项目的成功,不仅改变了这里的生态面貌,也标志着兰州市红古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又一重要进步。
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的生态修复:打造绿色长廊,生态与城市共生湟水河作为黄河的一级支流,而大通河又是湟水河的重要支流。两条河流的水质直接决定了母亲河的生态状况。过去,这一带曾是海石村的河滩地,缺乏有效治理的河岸常年被洪水侵袭,土地逐渐退化,成了盐碱地和垃圾堆积的场所。红古区的海石湾镇党委副书记郭全胜回忆,过去这里的环境一度非常糟糕,汛期时洪水常常侵入村庄,给居民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2012年,红古区开始着手对湟水—大通河交汇段进行生态修复。根据“黄河清源、幸福走廊”的设计理念,政府力图恢复这一地区的自然生态,让河流与城市有机结合,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廊道。这条绿廊不仅是生态修复的成果,更是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该项目的总投资达2.59亿元,治理的总面积为73公顷,整个治理工程分两期进行,涉及范围广泛,包括生态护岸、生态隔离带和生态廊道的建设。项目的推进不仅使湟水河沿岸的8公里得以打通,生态廊道和健身步道得以相连,更重要的是,它为附近的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和运动空间,改善了居住环境,增强了市民的生态认同感。
在这片修复后的湿地,水流清澈,鸟类成群,曾经的恶劣环境如今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市民李明英常在这片湿地旁散步,他感叹道:“在这里漫步,看着水鸟飞翔,感受这片生态修复后的美景,真的很让人心情愉悦。”
窑街的转型之路:从“塌窝”到绿色乡村如果说湟水—大通河交汇段是生态修复的一部分,那么位于红古区的窑街便是另一座重要的生态重建样板。窑街曾是甘肃省的重要煤炭生产基地,煤矿开采一度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度的资源开采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破坏,窑街地区成为了典型的采煤沉陷区,土地大面积下沉,环境污染严重。
朱金山出生在窑街,他见证了这片土地的起伏变化。曾经,窑街是一个因煤而兴的地方,煤矿遍布,村庄依赖煤炭生存。随着煤矿资源的枯竭,曾经辉煌的窑街陷入了“矿竭城衰”的困境。朱金山记得,当年他和乡亲们经常被外人戏称为“塌窝里的人”,这片土地上不见生机,空气弥漫着煤尘,水土流失严重,生活环境可想而知。
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窑街的转型迫在眉睫。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红古区为资源枯竭型经济转型城市,并决定实施窑街沉陷区的生态治理工程。这一工程不仅关乎环境的恢复,更是窑街经济转型的关键。2013年,红古区政府决定对窑街进行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作,经过长达十年的不懈努力,窑街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治理工程总规划面积达3233亩,其中2253亩土地用于植树造林,其他土地用于配套设施建设。生态修复过程中,红古区政府坚持“拆一片、绿一片”的治理模式,清理废弃煤场、拆除危房、拓宽道路、绿化美化,渐渐地,曾经荒废的土地恢复了生机。今天,窑街已经拥有了大面积的生态林区,空气清新,绿树成荫,成为了现代生态乡村的代表。
朱金山作为土生土长的窑街人,见证了这一切的变化。他感慨道:“以前这里是煤场、尘土飞扬的地方,谁能想到,现在竟然成了生态林区,环境变得越来越好,生活也越来越富足。”
生态与工业共生:红古区的绿色转型之路窑街的生态治理不仅仅是环境的恢复,更是工业转型的重要一步。在生态恢复的基础上,红古区大力推动工业旅游的开发,力图通过“工业+文化+旅游”模式,重新塑造窑街的产业结构。红古区的张丽霞书记表示,窑街作为甘肃煤炭工业的摇篮,拥有丰富的工业遗址和文化资源,这为发展工业旅游提供了独特的条件。随着旅游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窑街正在朝着一个集旅游、文化、工业遗址为一体的全域旅游示范区迈进。
红古区还借助生态治理工程,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在建设宜居美丽乡村的区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大幅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和道路交通的改善极大地增强了窑街片区的综合承载能力。
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窑街从一个单一的煤炭生产地转型为现代化的宜居新农村。工业与生态的深度融合,不仅让窑街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修复,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窑街不再是过去那片荒芜的“塌窝”,而是一个集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为一体的新时代样板。
绿水青山的价值从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的生态修复到窑街沉陷区的治理,红古区的生态转型之路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潜力。通过系统的生态治理工程,红古区不仅恢复了水土,改善了环境,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工业与生态的有机结合,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窑街的成功转型成为了工业城市生态修复的经典案例。
如今,随着红古区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提升,绿水青山带来的美丽家园,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红古区将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推进绿色发展,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宝贵的生态治理经验。
上一篇:巩义石窟寺的传说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