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三月的南京,梅花正盛,柳丝吐绿。我再次走进了这座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宅院——甘熙宅第。这里位于南京城南,乘坐地铁1号线至张府园站,步行不到十分钟便可抵达。南捕厅巷
三月的南京,梅花正盛,柳丝吐绿。我再次走进了这座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宅院——甘熙宅第。这里位于南京城南,乘坐地铁1号线至张府园站,步行不到十分钟便可抵达。南捕厅巷15号,便是甘熙宅第北面的一处出入口,凭老年卡可免费入内参观游览。每次步入这个曾经的家族府邸,都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甘熙宅第,或称“甘家大院”或“甘熙故居”,是南京古老民居中的代表,素有“九十九间半”之称。这座宅第在江南众多古建筑中独树一帜,它是现存中国大城市中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古民居之一,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明孝陵和明城墙并列,甘熙宅第是南京明清时期的三大文化景观之一。它既是南京的文化瑰宝,也是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象征。
这座宅第原本有超过百间房间,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与风雨侵蚀,依旧保持着完整的结构。其建筑风格兼具南北特色,既有典型江南民居的温婉与精致,又有北方“跑马楼”式的雄浑气派。南北合璧的设计,使得甘熙宅第在外观上独具魅力。进入宅第大门,您便能看到四组多进穿堂式的房屋布局,房间都坐南朝北,这样的设计不仅保证了采光,还呈现了古代中国住宅的一种独特美学。
甘熙宅第的建设始于清嘉庆年间,后来经过多次修缮与扩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由于战乱的摧残,原本著名的藏书楼“津逮楼”在太平天国之乱中被毁,令人遗憾。不过幸运的是,宅第中的许多建筑得到了及时的保护与修复,使得这座古老的宅第得以保存至今。1986年开始,南京市政府采取了搬迁居民的措施,全面修缮了甘熙宅第,并将部分区域用作民俗博物馆。2007年,津逮楼也得到了重建,恢复了它昔日的风貌。
每一次走进宅第,我都会按照导游图依次参观各个房间,感受这座宅第的历史与文化。我首先来到“友恭堂”,这里是整个宅第的核心部分,也曾是甘家族长进行家族事务、接待宾客、举行节庆活动的地方。堂名“友恭”出自《左传》中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意指家族成员应当和睦相处,和衷共济。此堂内,正中板壁上挂有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福禄寿三星”图案,两旁的楹联更是凸显了甘家族人注重德行与学问的家风。
参观完“友恭堂”,我来到了甘家族历史陈列室。这里记录了甘家从明朝末年到清朝的家族发展历程。最初,甘氏族人以务农为生,后来逐渐转向经商,创办了丝绸、棉纱等生意,积累了相当的财富。清朝时期,甘家族人的事业达到顶峰,甘福、甘熙父子都曾是学术界和文学界的名人。尤其是甘熙,他不仅通过科举成为进士,还为家族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收藏了大量书籍。他的藏书楼“津逮楼”,曾一度成为江南地区最大的私人藏书楼之一。甘熙的代表作《白下琐言》、《建康实录》和《灵谷寺志》至今仍为学者所传颂,记录了南京的历史和文化风貌。
在宅第的西侧,有一处黄梅戏演员严凤英的生活陈列室。这里展示了她在甘家大院时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她使用过的床榻、家具以及她的旧式风琴。严凤英是黄梅戏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成名经历也与甘家有着深厚的渊源。由于时代的限制,她曾一度流落南京,得到了甘家族人甘律之的帮助,并在这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严凤英以其精湛的演技和美丽的外貌,成为了全国知名的黄梅戏演员,但她的不幸早逝,至今让人感到惋惜。
在参观了黄梅戏展区后,我游览了甘家宅第的其他区域,其中包括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展厅。这里展示了各种民间艺术品和生活用品,包括南京特有的刺绣、剪纸、古籍、秦淮花灯等。展品丰富多样,带给人无尽的文化享受。走过这些展览,我不禁感叹甘熙宅第不仅仅是一座宅第,它更是南京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见证,是无数艺术与思想汇聚的地方。
从宅第的东门走出,我来到了津逮楼和东南角的后花园。这里的后花园雅致小巧,池塘、喷泉、假山、弯桥,绿藤缠绕在墙上,环境清幽,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在这座后花园里,游客可以小憩片刻,感受古老宅第的宁静与美好。
结束了这次的参观,我从南门“桐荫”走出,步入了附近新开辟的步行街“熙南里”。在这里,我品尝了南京的特色小吃——鸭血粉丝汤,虽说身体有些疲惫,但内心却无比满足。这次的甘熙宅第之行,不仅让我重温了历史的厚重,也让我深刻感受到这座宅第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家族的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