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春运期间,千千万万的旅客奔波在回家的路上,高速列车带着他们穿越千山万水,而在这条回家的旅途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悄然展开。2024年1月18日,G1088次
春运期间,千千万万的旅客奔波在回家的路上,高速列车带着他们穿越千山万水,而在这条回家的旅途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悄然展开。2024年1月18日,G1088次列车从山东荣成出发,驶向北京南,在这列高速行驶的列车上,乘客们不仅体验到高铁的便捷舒适,更在旅途中感受到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这一切的背后,是山东中铁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青岛客运段联合举办的“情暖春运路,非遗进万家”活动。非遗文化,如同列车上的一张精美画卷,静静地展现出属于山东的文化风采。
列车内,喜庆的装饰和热闹的氛围让人仿佛步入了一个流动的非遗文化博物馆。火红的灯笼和象征好运的福字装点着每个车厢,八个展台依次排开,带着山东各地的非遗项目,迎接每一位旅客的到来。从潍坊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到高密剪纸、聂家庄泥塑、胶东花饽饽等,每一件展品都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吸引了不少旅客驻足观赏。在这场文化的盛宴中,传统技艺与现代交通完美融合,非遗文化悄然走进了千家万户。
列车长白俊来在车厢内走动,带领旅客们了解山东春节的习俗以及每个非遗项目背后的故事。旅客们随着讲解的步伐,渐渐领略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生动传神,到高密剪纸的精美细腻,再到聂家庄泥塑的憨态可掬,每一件作品都透着浓厚的传统韵味。尤其是在杨家埠木版年画展台前,旅客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艺术的美,更是传统文化的温度。
而最令孩子们兴奋的,则是高铁上的非遗技艺体验区。在这里,小朋友们亲手制作木版年画、剪窗花,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每一片剪纸、每一幅年画,都承载着无数人的智慧与匠心。孩子们的笑声、手工艺品的色彩,瞬间将车厢里的气氛点亮。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手工制作的体验,更是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课程。列车上,旅客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慢下来,回味那份古老而温馨的文化气息。
除此之外,活动还设计了与非遗文化相关的互动环节,增添了不少趣味性和知识性。由工作人员扮演的“夏雨荷”和“财神爷”带领旅客们参与答题活动,题目涉及春节习俗、地方特色和非遗文化。答对题目的旅客不仅能够获得剪纸、福字等富有新春气息的奖品,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一个个细腻的小礼品背后,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每一位旅客的祝福和温暖。
旅客们不仅在这场文化之旅中欣赏到精彩的展品,还能亲自参与到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中,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现场的非遗传承人们不仅展示了精湛的技艺,还细心地教导每一位参与者如何制作自己的工艺品。车厢内,旅客们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年画和剪纸,满心欢喜,拍照留念。喜庆的氛围在这一刻达到了高潮。吕剧、快板书、东陆大鼓等传统民俗表演也纷纷亮相,为旅客们带来一场视听盛宴。每一场表演都如同一道道文化的盛宴,将浓浓的年味和传统文化传递到每一位旅客心中。
活动的尾声,列车工作人员将象征新春祝福的福字送到每一位旅客手中。这些福字不仅传递着春运的温暖和祝福,更象征着非遗文化的延续与繁荣。在这次活动中,旅客们带着非遗文化的温暖与祝福,踏上了归家的路,而这些美好的记忆,也将伴随他们走进新的一年。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山东中铁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精心策划与执行。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徐玫表示,希望通过这次“高铁+非遗”的创新活动,让更多的旅客能够了解和接触到非遗文化,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她还指出,未来还会与更多的地方文旅局合作,将更多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带上高铁,通过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推动非遗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创产业的繁荣。
国铁济南局的青岛客运段列车长白俊来也提到,通过这样的活动,非遗文化不仅能够走进高铁列车,更能通过现代的交通平台,走向全国各地。旅客们在体验高铁的便捷和舒适的也能够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复兴与创新。
通过这次活动,非遗文化通过高铁这一现代化的平台,成功走进了普通旅客的生活。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让更多的人在日常的旅行中,体验到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美丽。春运期间的高铁之旅,成为了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新生和力量。
这次“高铁+非遗”文化之旅,不仅为旅客提供了一个近距离体验非遗文化的机会,也让传统文化得以通过高铁这一现代化的交通平台,走进千家万户。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非遗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遗产,它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正如列车在轨道上疾驰,非遗文化也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不断延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