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温州龙麒源芳草地度假酒店项目作为青创中心设计一体化实践的首个竣工项目,历时四年多的设计与建造,最终完工,呈现出令人惊叹的成果。通过与业主的持续深度合作,不断优化
温州龙麒源芳草地度假酒店项目作为青创中心设计一体化实践的首个竣工项目,历时四年多的设计与建造,最终完工,呈现出令人惊叹的成果。通过与业主的持续深度合作,不断优化设计与施工,团队成功克服了技术与管理方面的重重挑战。尽管项目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但整体效果无疑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尤其是景观与灯光设计部分,在项目初期阶段的高度落差环境中进行了一次大胆且创新性的探索。这一过程不仅是技术上的积累,也为今后的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篇文章将对整个项目的设计与建造过程进行系统回顾与总结。
项目选址与地理文化背景
位于温州市文成县西坑镇的龙麒源芳草地酒店,坐落在一片极具地理特色的峡谷中。场地自平地向山坡逐渐升高,整体落差达30米,两条清澈的溪流环绕其间,四周群山起伏,天然的景观极为迷人。这片土地不仅自然条件独特,还充满了浓厚的畲族文化气息,"龙麒"更是畲族的祖先之一,赋予了项目浓厚的文化底蕴。如此一片集自然与文化于一体的宝贵土地,为项目的设计带来了无尽的灵感,如何将这一片自然之地与现代建筑语言结合,成为了设计团队的挑战。
生态停车场设计:自然与功能的完美融合
停车场的设计摒弃了常规的方形布局,设计团队利用场地的自然地势与高差,巧妙地将停车场分成了三个有机的组团。每个组团之间通过葱郁的树林相隔,既保持了空间的私密性,又增加了层次感与视野的丰富度。通过这种布局,团队成功解决了高差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景观的一部分,形成了一个既具生态性又不失美学价值的空间。停车场与周围山林、水景的融合,使得这一公共设施不再是单纯的功能空间,而是成为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林停车聚落”,深刻体现了设计团队对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游客中心广场:动态的地景雕塑
游客中心广场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的山水线条。广场呈三角形自山坡舒展而下,既是建筑的延续,又是一种自然的节奏。设计团队将这个大面积空间视为“流动的地景雕塑”,既具备了集散游客的功能,又巧妙地将景观艺术与人文活动结合。广场空间的开阔与自然的曲线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既动态又静谧的氛围,让人不自觉地融入到自然的节奏中,成为了建筑与自然之间的一条重要纽带。
水石交响:构建生态与视觉的双重震撼
整个项目的核心景观之一是水与石的交响系统。设计团队充分利用自然溪流的走向,巧妙地在酒店与停车场之间创造了一道自然屏障。瀑布从高处落下,分为两段,最终汇入周围的溪流,形成了一个既具生态功能又充满视觉冲击力的景观。在这种设计下,溪流与石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水石交响”的艺术场域,仿佛人工建筑从山水间自然生长而出,人与自然的界限在这里变得模糊。
“云朵”雨棚:东方意象与现代语言的融合
酒店的“云朵”雨棚设计,是将东方艺术的云纹意象与现代建筑语言巧妙融合的典范。雨棚的弯曲线条如同被风吹散的云朵,轻盈地悬浮在水庭上方。雨棚的钢结构骨架简洁而坚固,表面覆盖的光影格栅,随着阳光与时间的变化,投射出柔和的光斑,创造出丰富的空间氛围。访客站在这片雨棚下,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而雨棚本身,也成为了建筑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精神纽带,见证了它们之间的微妙对话。
无边泳池:突破传统的极限
无边泳池的设计充满了视觉张力,它从悬崖边缘伸出,打破了常规泳池设计的束缚。混凝土的质感与山体天然的裂隙相结合,呈现出一种粗犷、自然的美学。泳池的水面与远处的云海融为一体,在视觉上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无缝连接。游泳时,客人仿佛置身于天地之间,完成了一场对自然的深度体验。而下方的泡池则巧妙地依山而建,以原生巨石为围墙,粗糙的质感与温泉白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质朴且充满野趣的沉浸式空间。
空间层次与体验感的多样性
项目的空间布局巧妙,设计团队通过不同的高差与景观元素创造了丰富的空间体验。在西组团,团队利用数十米的高差打造了层叠的观景平台,瀑布逐级下泻,拉长了空间的纵深感,形成了动感十足的景观效果。与之对比的是东组团的平缓草坡,它轻盈地向水面延展,与奔腾的溪流交织成一种柔与刚的对话。在这片区域,刚与柔、急与缓的空间对比,使得整个场地充满了变化与趣味,为访客提供了多样的感官体验。
与自然共生的可持续设计
设计团队始终秉持与自然共生的理念,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打磨。从山脉的石材到森林的木材,每一处建筑元素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呼应。溪流成了整个设计的主线,它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体现,也是空间布局的核心。项目通过精心的设计,将“山—水—建筑—人”这一有机整体形成,构建了一个独特的生态链。这一设计不仅满足了酒店的功能需求,更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与致敬,也为未来更多生态建筑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技术与艺术的完美交融
温州龙麒源芳草地度假酒店项目通过巧妙的设计与精湛的建造,成功地将现代建筑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在这里,技术与艺术相互交织,创造出一个既具生态功能又充满美学价值的空间。项目的每一个设计细节都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实现了功能性、美学性与可持续性的高度统一。这不仅是一次设计的胜利,更是对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一次深刻实践,也为今后的类似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下一篇:陪母亲游东湖,品味西湖龙井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