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熊导航 >   正文

西辽河的重生:27年后的复流

导读:西辽河,曾是这片土地的生命脉络,奔流不息,滋养着两岸的生灵。它从大兴安岭与燕山山脉之间蜿蜒而下,历经时光的洗礼,终于与辽河相汇,最终汇入渤海。河流带来的不仅是水

西辽河,曾是这片土地的生命脉络,奔流不息,滋养着两岸的生灵。它从大兴安岭与燕山山脉之间蜿蜒而下,历经时光的洗礼,终于与辽河相汇,最终汇入渤海。河流带来的不仅是水的滋润,更孕育了这片土地上璀璨的文明。27年前,它的水流突然停止,成为了中国七大江河中唯一一个断流的大河,给两岸的人民带来了深深的失落与惋惜。今天,西辽河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等待后,终于迎来了它的重生,干流恢复了全线过流的历史性时刻。

西辽河的干流全长403公里,曾为当地的生态和经济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自1998年以来,降水减少、农业扩张等因素造成了西辽河长时间断流,逐渐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生态隐患。这条河流,曾是家乡的象征,王金,一个在西辽河畔长大的摄影师,深知这条河的重要性。对于他而言,西辽河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他与家乡的纽带。曾经,那些夜晚的哗哗水声和宽阔的河面,构成了他童年的记忆。

 

断流带来的不仅仅是记忆的消失,更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曾经奔腾的河水,现在成了干涸的河床,留下的是岁月和自然的痕迹。王金起初以为这只是暂时的现象,直到渐渐发现,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甚至长达27年。母亲河突然没有水了,对我们这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心里感到十分失落。他感慨道。西辽河的失水,带走了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也让这片土地的生命力陷入沉寂。

作为一名摄影师,王金不愿让西辽河的故事仅仅停留在记忆里。他决定拿起相机,记录下西辽河的过去与现在。2021年,他开始了自己的摄影之旅,穿越河北、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深入西辽河流域的27个市县区,用镜头讲述这条河流的前世今生。通过这些照片,王金试图将西辽河的记忆与变化传递给每一个看到照片的人。每一张照片,都像是对这条河流深情的呼唤,渴望见证她的重生。

 

西辽河的复苏,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水利部门的努力。从2020年起,水利部启动了西辽河流域的生态补水工程。松辽水利委员会与内蒙古各级水利部门共同推动了水资源的统一调度,采用融冰水、外调水和再生水等多种方式,逐步恢复西辽河的流动。随着补水工程的推进,水头逐年向下游延伸,从2020年开始,西辽河的干流水位逐渐恢复,至2024年,西辽河的水流终于成功穿过了通辽市区,标志着断流27年的西辽河终于实现了全线过流。

2024年春季,王金跟随着水头一路走访,拍摄着西辽河的复流。他站在河边,看着水流缓缓而下,心中激动不已。奔涌的西辽河水啊,通辽人盼得太久了!他说着,眼中闪烁着泪光。水头从总办窝堡水利枢纽下游延伸至通辽市区的这一历史性时刻,是当地人民的期待,也是王金等摄影师的见证。这不仅仅是一条河流的重生,更是整个流域人民的希望重燃。

 

随着西辽河的复流,通辽市的辽河公园成为了市民们的打卡地。市民们纷纷前来观看西辽河的水流恢复,感受这一历史性时刻的震撼。有年长的居民特意搭车来到河边,看着昔日干涸的河床如今重新被水滋润;也有年轻人带着橡皮艇,享受漂流的乐趣。西辽河的复生,给这个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市民们纷纷感叹,西辽河带来的不仅是水的滋养,更是对未来的希望。

王金的照片,在当地成为了西辽河复苏的见证。每一张照片,记录下的不仅是西辽河的流淌,更是这片土地上人们心中那份久违的激动与感动。王金的摄影作品《西辽河的祈愿》不仅是对过去的怀念,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和祝福。西辽河的复流,不仅让流域的生态环境焕发了生机,也让人们对这片土地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西辽河的复苏,不仅仅是自然恢复的结果,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通过科学的水资源调度与持续的生态补水工程,西辽河重新焕发了生命的光彩。这一过程,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现代技术的合理运用,它为更多的河流与水源地的生态恢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西辽河的回归,见证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也为未来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树立了标杆。

今天,西辽河的水流再次唱响,它不仅滋润着两岸的土地,也激励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在这条河流的滋养下,未来的西辽河流域必将迎来更加繁荣的明天,而我们也将在这片水土的滋养中,书写属于我们的美好篇章。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