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赛力斯,这家起源于重庆的地方车企,凭借着与华为的深度合作,成功上演了一场从传统燃油车制造商向新能源领域头部企业的惊艳转型。2024年,赛力斯发布了其年度财报,营
赛力斯,这家起源于重庆的地方车企,凭借着与华为的深度合作,成功上演了一场从传统燃油车制造商向新能源领域头部企业的惊艳转型。2024年,赛力斯发布了其年度财报,营收达到1451.76亿元,较去年增长了305%,成功转亏为盈,成为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这一切的背后,是赛力斯在多年艰难发展中所经历的挑战与机遇,也是中国制造的另一种崛起之路。
赛力斯的创始人张兴海,出生于1963年重庆沙坪坝,早在1986年便以8000元的启动资金创立了凤凰电器弹簧厂。凭借着技术上的突破,将进口弹簧的价格从1美元压至1元人民币,迅速占据了国内洗衣机弹簧市场的90%,从而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03年,他抓住了东风汽车的合资机遇,成立了东风小康,并进入了微型车市场,凭借着400万辆的保有量跻身行业前三。赛力斯在燃油车时代也面临着技术的短板,无法与日产等车企竞争,最终在2016年决定转型,将目光投向了新能源。
赛力斯的转机出现在2019年。那一年,赛力斯与华为达成了深度合作,将华为的鸿蒙系统和智能驾驶技术应用于其车型,推出了问界M5、M7等系列车型。这些车型不仅在技术上领先,同样也凭借着与华为的渠道合作,迅速打开市场,取得了不小的销量成绩。2024年,问界M9单月销量突破一万,成为50万级豪华SUV销量的冠军,全年总销量达到了42.69万辆,成为赛力斯发展的新动力。
赛力斯的商业模式与特斯拉、比亚迪不同,它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共生方程式”。华为在从芯片到云端的12大技术领域进行研发,而赛力斯则将20年的造车经验转化为全球最高98%自动化率的生产模式。这一策略有效地提升了赛力斯的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确保了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竞争力。
赛力斯的成功,除了与华为的深度合作外,还离不开其在技术上的不断突破。公司通过搭载华为ADS 3.0智能驾驶系统,以及使用鸿蒙车机系统,成功地解决了传统汽车与新能源车之间的“智能隔阂”,提高了车辆的智能化水平。赛力斯还推出了800V高压平台,通过这一技术突破,解决了电动汽车普遍面临的充电慢、续航短等问题。
2024年,赛力斯的财报显示,其全年营收达到1451.76亿元,同比增长305.04%。其中,新能源汽车业务贡献了1354.91亿元,占总营收的93.33%。该业务的毛利率提升至26.21%,扣非净利润为55.73亿元,同比增长215.71%。这一业绩标志着赛力斯的盈利模式已经走向了成熟,成为全球新能源车企中的佼佼者。
赛力斯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新能源车企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如今,特斯拉、比亚迪等企业凭借着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份额,牢牢把控着市场主导地位,而一些新兴车企如合创、威马则面临着资金链断裂、市场竞争激烈等困境。根据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数据,市场集中度已经达到了77.9%,意味着尾部企业的生存空间被极大压缩,行业洗牌加速。
尽管如此,赛力斯依旧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的“存量竞争”逐步加剧,车企的利润率正在被压缩。蔚来等新势力在亏损泥潭中挣扎,而传统巨头如大众、丰田的电动化进攻也加剧了赛道的拥堵。价格战使得中小企业陷入了“卖一辆亏6万”的困境,而赛力斯通过深耕技术和创新,在市场中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赛力斯的发展不仅是一次商业模式的成功,更是中国制造崛起的缩影。它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还通过与华为的合作,打破了传统车企的局限,走向了国际市场。作为全球新能源车企的领军者,赛力斯的成功证明了中国车企在全球竞争中的潜力与实力。展望赛力斯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深化与华为的合作,不断突破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瓶颈,为全球消费者带来更加智能、安全的绿色出行方案。
从地方车企到全球新能源巨头,赛力斯的逆袭之路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新能源汽车不仅是未来的趋势,更是中国制造的一张重要名片。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赛力斯将发挥其在技术和创新方面的优势,力争在全球新能源车企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