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年来,保时捷这家德国豪华车制造商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可谓跌宕起伏,2025年第一季度的销量数据更是令业内人士震惊。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保时捷在全球范围内的交付量为
近年来,保时捷这家德国豪华车制造商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可谓跌宕起伏,2025年第一季度的销量数据更是令业内人士震惊。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保时捷在全球范围内的交付量为71,470辆,同比下降了8%。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中国市场,保时捷一季度的销量暴跌了42%,仅交付了9,471辆新车,创下了近十年来的最差成绩。这一结果不仅让保时捷的股东感到焦虑,也标志着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辉煌时代已渐行渐远。
在过去的几年里,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一直呈现下滑趋势。2021年,保时捷在中国的销量曾突破9.5万辆,占全球销量的30%,成为其最重要的单一市场。进入2022年后,保时捷在中国的销量开始出现明显下降,2024年更是降至仅5.7万辆,销量下滑幅度达到28%。尤其是在2025年第一季度,销量几乎跌破万辆大关,这一数据无疑是对保时捷在中国市场地位的沉重打击。
相比之下,北美市场则表现得相对强劲。2025年第一季度,北美市场的销量增长了37%,达到20,698辆,成功超越中国市场,成为保时捷全球销量的新“销冠”。这一成绩表明,保时捷在北美的市场份额依然稳固,且有望增长。而欧洲和德国本土市场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尤其是德国市场,同比下降了34%。
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失势并非偶然。近年来,中国市场的竞争变得愈加激烈,尤其是国产高端电动汽车的崛起,使得保时捷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以极氪001 FR和小米SU7 Ultra为代表的国产电动车,以远低于保时捷传统燃油车的价格,提供了智能科技和豪华配置,直接挑战了保时捷的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国产品牌的电动化进程明显快于保时捷,且在价格上具有绝对优势。
保时捷在电动化进程上的滞后也是其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保时捷已经推出了Macan EV和718纯电版等电动化车型,但与本土品牌相比,其在充电效率、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等方面仍显逊色。保时捷的电动车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卖一辆亏一辆”,而其传统燃油车系列如Cayenne和911也面临着国产混动车型的激烈竞争。
保时捷曾是电动化转型的先行者,计划到2030年实现80%的车型电动化。近期发布的财报显示,保时捷正在延长其电动化过渡期,这意味着未来的产品矩阵将保留内燃机、混动和纯电动车型。例如,911系列车型将推出更多内燃机版本,并且可能会推出限量版或特别版车型;Cayenne和Panamera也将提供燃油和混动车型;而718系列则将推出纯电版车型。即将换代的Cayenne将可能增加纯电动版本,而Macan车系则可能仅提供纯电动版本。
在面对市场压力时,保时捷选择坚持其“利润高于销量”的战略,拒绝参与激烈的价格竞争。保时捷CEO奥博穆明确表示,保时捷不会加入“流血卖车”的行列。这一策略在国产电动车大举进攻的背景下显得愈发被动。2024年,保时捷的营业利润率从18%降至14.1%,净利润暴跌了30.3%。
面对销量下滑,保时捷已经意识到,中国市场的量变已经无法带来质变。2025年,保时捷将这一年定义为“重新校准之年”,核心战略从“扩张”转向“收缩”。为了应对市场挑战,保时捷启动了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计划裁减约3900个职位,其中德国祖文豪森和魏斯阿赫工厂将是裁员的重灾区。保时捷还将在中国市场进行裁员,并将其经销商网络进行整合,计划到2026年将门店数量从150家减少至100家。
在中国市场,保时捷逐渐放弃了大众市场,而选择死守其豪华品牌的定位。保时捷将在中国推出更多限量版车型,如复刻70年代风格的911,同时通过定制化服务来维持其溢价。保时捷还开始向中国科技公司寻求合作,成立了中国技术部门,并计划与地平线公司合作,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这一战略调整表明,保时捷已经意识到,中国市场的技术需求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崩盘,揭示了豪华品牌在电动化时代面临的巨大挑战。尤其是自主品牌和新势力的崛起,使得传统豪华品牌的市场地位受到威胁。尽管如此,保时捷通过战略调整和技术合作,仍有可能在未来重启增长。但无论如何,曾经在中国市场的辉煌恐怕再难重现。